台秤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台秤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求解明天谁来种田

发布时间:2020-07-13 10:53:05 阅读: 来源:台秤厂家

从十余年前的农村“386199(指妇女、儿童、老人)种地”,演进为现在的“老人农业”;从几年前免除农业税后部分农民工回乡重操旧业,到当前撂荒地再现;从老一代农民工“农忙种地,农闲打工”,到新一代农民工“宁愿下岗,不愿种地”,甚至不会种地……种种迹象,令人担心。粮食安全的警钟敲响:明天谁来种田?

这一话题之所以引人关注,缘于两个基本国情,一是“人多地少”,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%;二是“靠买粮食买不来粮食安全”。目前全球每年可以出口的粮食总量约为2.5亿吨,即使把这些粮食都买回来,也不能满足我国总人口半年的需求。因此“无粮不稳,立足国内”的粮食安全观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。

为求解“明天谁来种田”这一难题,许多人开出药方,比如靠提高科技水平,改善水利条件提高单产;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,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;培训农民等等。这些药方诚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,但并没有根本扭转种田乏人的困境。

这种困境表明农业的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,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50%,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,农业生产正从“窝工”走向“缺工”;农业的生产方式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,从只能“小块单干”到初步具备了“适度规模经营”的条件。

以上两个深刻变化,大势所趋,不可逆转。

从一个角度看,当前一家一户的“面条田”无法实现规模效益,“粮食价格走着涨,生产资料价格跑着涨”,许多农民感慨“种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”,感叹靠种田“吃粮不愁花钱愁”,此时,城市像一个巨大的抽水机,抽走农村的劳动力。

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,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,未尝不是我们呼唤多年的“减少农民,才能致富农民”的图景,未尝不是土地资源重新整合的有利条件。

土地资源的重新整合,集中经营的规模优势,是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大趋势。但关键在于如何整合?谁来整合?

一些农区错误地认为“家庭联产承包”过时了,潜力消耗殆尽,开始片面地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务农,往往“一包了之”;有的大面积圈地,强迫农民低价流转耕地;有的良田改种速生树种,成为造纸企业的“农业车间”;更有甚者,违反土地管理制度,盖别墅、建度假村……

工商资本下乡务农,本是一件好事,但是着力点要放在引进技术、人才上,放在畅通流通渠道上,而非“圈占土地、赶走农民”。早在2001年,中央18号文件就明确提出,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规模到农村租赁农民的承包地。同样人多地少的日本,对工商企业占有农村的土地资源也有严格的限制。

规模经营的主体,种田的主体,应该是农民。总结历史经验,可以明确,家庭经营加上社会化服务,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,既适应传统农业,也适应现代农业,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,不存在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后就要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问题。

要用改革的思维,统筹解决“明天谁来种田”问题,关键在于把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组织起来,实现社会化生产。近年来,各地农村不断涌现出来的“土地合作社”“生产合作社”“种粮大户+生产小组”的粮王模式,“农户+农户”的统一科学耕种模式等,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,提升了科技种粮的水平,值得提倡。

记者在重庆调研时发现,全市培育了1.3万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,数十万个“农民股东”合作经营,共担风险,打造品牌,一支“明天种粮”的队伍正在成长,令人振奋。

统筹解决“明天谁来种田”问题,还应该建立依法、自愿、有偿的土地流转制度,规范不同地区的流转时间、流转费用。当前,不少农区的土地流转面积已超过耕地总面积的30%,但是相当部分在亲朋好友间流转,没有签订必要的流转合同,没有确定流转时间,导致种植大户不敢改善基础设施,不愿加大农业投资进行统一经营,结果“规模田”变成了“应付田”。

提高现代农业的社会化服务,还需要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,改变“人走网破线断”的窘况,改革“政出多门,过分分散”的农业投入体制,改革规模经营呼吁多年但改观甚微的农业保险体制……从而为实现“明天科学化现代化种田”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。(《半月谈》2012年第10期,记者 刘健)

航空工作服定制

营口西装制作

漳州定做西服